• APP

    手机扫一扫下载
    好妞妞官方

    找产品 招代理 更方便

  • 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
    好妞妞官方

    更多商机 更多资讯

产品
帮您找
您的位置:首页 > 经商之道 > 领导艺术 > 正文

诸葛亮为人为政的真正智慧

来源:食品饮料招商代理 食品饮料经商之道 | By 东仔 2014-12-04 浏览(856)

摘要:诸葛亮是中国古代着名政治家、军事家,一生生活简朴、为政清廉,其持家、为官、治国的操守和风范是教育领导干部的极好素材,是领导干部学习和效仿的光辉榜样。尤其是那些在腐败面前还心存侥幸的领导者,如能真正领会诸葛亮为人为政的智慧,真正以诸葛亮的精神风范来鞭策自己,就会悬崖勒马、迷途知返,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贡献的清官。

诸葛亮为人为政的真正智慧

关键词:诸葛亮 为人 为政 智慧

诸葛亮的故事,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老百姓田间地头、街前巷里谈论的对象,也是评书、戏曲舞台上常盛不衰的题材。然而这些故事仅仅是诸葛亮智慧的浅层表现,诸葛亮真正的人生大智慧在于他深明做官之理、洞察为政之道。他那草船借箭、借东风、空城计等智慧已经成为千古绝唱,恐怕再无人能够企及,但是他为人为政的经验和智慧不但后人能学得来,而且应该成为后世领导者为官从政永世效法的榜样。那么诸葛亮为人为政的真正智慧到底是什么呢?

一、生活俭朴,为政清廉

诸葛亮在一次北伐的途中,向后主刘禅上了一道表章说: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羸财,以负陛下。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我一身在外,衣食都由国家供给。在成都的家中,有桑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一家温饱有余,不要再增加私产。如果我死的时候,内有剩余丝帛,外有少量财产,那就对不起陛下。到他死后,人们发现他的家产如他所说一样,没长尺寸。

他临终前,对自己的丧事有明确的安排。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诸葛亮的遗嘱说:我要埋葬在汉中定军山。依山筑坟,墓冢只要放得下棺椁就行了,收敛时穿平日的衣服,不需要用器皿作陪葬品

诸葛亮自出茅庐,辅佐刘备,南征北战,半生都在戎马倥偬中度过。晚年,在渭水前线,抱病巡营,事无巨细,亲自过问。此外,不别治生,别无所求。在封建社会里,像诸葛亮这样身居高位的人,能摆脱追求荣华富贵的陋习,不受声色犬马的侵染,始终过着淡泊生活的人,实在是屈指可数。

淡泊可以明志,这是诸葛亮经常说起的一句家训。他养成俭朴生活的习惯,与早年在隆中躬耕十年的乡居生活颇有关系。后来,他出于治蜀的政治需要,更大力提倡俭朴。东汉末年以来,成都地区的一些殷实之家,婚丧嫁娶,往往不惜倾家荡产,大事铺张,蔚成风气。不扫除这种奢侈之风,要想巩固新建立起来的蜀汉政权,为北伐中原提供足够的人力物力,是不可能的。

这样看来,诸葛亮提倡俭朴,就不仅是属于个人明志的问题了,而是他治蜀的一项重要重要措施,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移风易俗的大问题。因此他把能否坚持简朴生活,作为选拔人才的一个标准。被他提拔到丞相府担任要职的董和,就是由于董和敢于反对社会上的奢侈歪风,躬率以俭,恶衣蔬食。他所在的地方皆移风变善,成为首善之区。后来董和居官二十多年,死之日,家无儋石之财。诸葛亮手下的重要将领,如大将军姜维宅舍弊薄,资材无余,乐学不倦,清素节约;将军邓芝不治私产,妻子不免饥寒,死之日,家无余财;宰相费祎雅性谦素,家不积财,儿子皆令布衣素食,出入不从车骑,无异凡人。这些记载不免有夸大不实之处,但诸葛亮提倡俭朴,却在相当一部分官员中产生了效果,这对整个社会风气的扭转也绝对有好处。试想,董和厉行简朴,其所在地区就移风易俗,成为首善之区,而诸葛亮在蜀为相十几年,一直崇尚俭朴,其影响力和号召力非董和能比,能不扭转整个蜀国的社会风气吗?

二、公正执法,赏罚分明

当诸葛亮逝世的消息传开以后,被削职为民流放在川北梓潼郡的李严,悲伤至极,不久就病死了。流放在汶山郡夷族地区的廖立,得到诸葛亮的死讯后,也流着眼泪说:我这辈子算是回不去了,将老死在这边远山区了。

这些被诸葛亮严厉处分过的人,为什么对诸葛亮的死,这样惋惜,这样悲伤?因为诸葛亮对他们的处罚是公正的,是按律治罪。他们只要有悔改的表现,还有可能被重新任用。现在诸葛亮死了,恐怕再没有像诸葛亮这样赏罚分明的人了。

李严是西蜀一个地位仅次于诸葛亮的重臣,曾与诸葛亮一道接受刘备的托孤,辅佐刘后主。诸葛亮第四次出祁山时,李严在后方负责筹运军粮。当时正好连日下雨,军需供应不上,他就假传刘后主的命令,让诸葛亮退兵。当诸葛亮返回汉中时,才知道虽然下过大雨,但军粮的运输并没有李严所说的那么严重。这时的李严却故作惊讶地问:军粮这样充足,何以便归?诸葛亮经过查对,指出李严欺上瞒下,贻误军国大事,上表后主,把他削职为民,搬到梓潼去住。

廖立少年得志,在刘备自领荆州牧之时,他做了从事,后升为长沙郡太守;转到益州,任巴郡太守;刘备自立汉中王,他做了侍中,官位很大。后主继位,诸葛亮总揽一切,把他调任长水校尉。廖立很不高兴,他认为自己应仅次于诸葛亮之后,攻击朝廷选拔的官员都是些俗吏,造谣惑众,挑拨是非。诸葛亮得知他的情况之后,上表后主,说他诽谤先帝,疵毁众臣,好比害群之羊,把他流放边区。

对李严、廖立等高级官吏作这样处理,无疑是很严厉的。这与诸葛亮以前斩马谡等人一样,体现了诸葛亮一贯推行法治的精神。只有执法无私,赏罚分明,才能使人心振奋,出现新的社会风气。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任丞相兼益州牧,全面负责军政事务。他陆续颁布了各种法令,进一步巩固西蜀政权,安定社会秩序,以便恢复生产,有足够的物质力量进行北伐战争。

对于依法治蜀,当时是有争论的。蜀郡太守、杨武将军法正对诸葛亮说:昔汉高入关,约法三章,秦民知德。今君假借威力,跨据一州,初有其国,未垂惠抚,且客主之义,宜相降下。愿缓刑弥禁,以慰其望。意思是说:想当初汉高祖入关之后,约法三章,秦朝的百姓感恩戴德。今天我们刚用武力占据了益州,还没有施恩惠于地方,按照客、主的关系,我们也应该多施些恩惠才对。望你把刑罚、禁令放宽,以安慰他们。

诸葛亮反驳道:君知其一,未知其二。刘璋暗弱,自焉以来有累世之恩,文法羁縻,互相奉承,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蜀土人士,专权自恣,君臣之道,渐以陵替。宠之以位,位极则贱;顺之以恩,恩竭则慢。所以致弊,实由于此。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恩威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要,于斯而着。意思是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刘璋暗弱,自从刘焉以来就法令不明,刑罚不严。蜀土人士,专权自恣,君臣之道,逐渐松弛。给他们高位,官位高了他们反而贱视,而不觉得可贵;给他们恩惠,恩惠多了,他们反而会傲慢无礼。正因如此才造成这样的弊端。现在我们推行威严的法令,人们就会知道什么是恩德;限制爵禄的赏赐,人们就会感到爵禄的尊荣。荣恩并行,上下就有秩序。治国的要领,正在于此。

诸葛亮这种以严济宽、以猛纠弘的法治,并不是乱以施刑,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的。他曾一再告诫典刑官员,决狱行刑要慎重,既不要冤枉好人,也不能放过坏人,赏罚要分明。他处理失街亭事件,处理李严、廖立等人,就十分慎重,做到赏罚公正。

诸葛亮依法治蜀,使得惨遭战争破坏的西蜀很快就恢复过来,生产发展,社会秩序逐步安定。陈寿对诸葛亮治蜀作了中肯的评价。他说诸葛亮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疆(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跟随诸葛亮多年的丞相长史张裔以见证人的身份称赞诸葛亮: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

三、荐贤任能,裁抑奸邪

忠益者莫大于进人,这是诸葛亮的一句名言。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对国家负责、对国家有贡献最重要的表现莫过于推荐有用的人才。

诸葛亮出山之后的二十七年中,一方面为刘备制定各种治国的方针政策,在文治武功上作出了出色的成绩;另一方面,不断推荐和选拔各种有用的人才,使他与刘备共同开创的事业后继有人。尽管阿斗很不成器,但西蜀仍能支撑了四十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许多诸葛亮选拔和培养起来的精明能干的文臣武将,在继续执行刘备和诸葛亮的治国方针。

诸葛亮早在隆中对策时,便高度评价了刘备思贤若渴的行动。他认为,总揽天下英雄,思贤若渴,加上天时、地利等其它条件,就有可能完成统一大业。这也是他对刘备的一个重要献策。刘禅继位后,诸葛亮一再用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提醒他注意任用贤才。他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重视人才,是诸葛亮一贯的思想。

赤壁战后,被人誉称为凤雏的庞统,投奔刘备,被任命为耒阳县令。庞统认为自己被大才小用,所以不好好办公,结果在县不治,免官。显然,庞统这次免官是刘备没有拔识真才、使用不当造成的,诸葛亮说服刘备对庞统要重新认识加以重用。刘备只好找庞统来谈话,从接触中,发觉庞统果然有非凡的才识,大器之,以为治中从事。亲待亚于诸葛亮,遂与亮并为军师中郎将。取益州时,刘备带着他去作为军师。在定西川的过程中,庞统向刘备提出夺取成都的上、中、下三策,很切实际,刘备行其中策,很快就取得益州。可惜庞统三十六岁就阵亡,否则,蜀汉拥有一龙一凤,局面将会更加可观。诸葛亮对庞统的荐举,可谓惺惺惜惺惺。

入川之后,诸葛亮任用了大批经过战争考验的文官武将。像王平那样出身于行伍,大字不识十个,但头脑清醒,有实战经验的人,同样得到重用。其中最能表明诸葛亮荐贤任能的,是他对两个人的破格任用。一个是蒋琬,一个是姜维。

蒋琬在荆州时,只是一个书吏小官。入川后,任广都长。同样由于刘备大才小用,蒋琬态度消极,众事不理,时又沈醉。刘备十分恼火,准备处他以死罪。诸葛亮恳切地向刘备说: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不搞那些装点门面的形式),愿主公重加察之。由于诸葛亮的说情,蒋琬才免于一死。诸葛亮成立丞相府办事机构时,即任命蒋琬为东曹掾。以后一再提升他,直至长史,加抚军将军。诸葛亮在北伐前线,蒋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源源不断地给诸葛亮提供充足的战争物资和兵员,保证了战争的顺利进行。蒋琬不仅有出色的治国才能,而且作风俭朴,待人以诚,很服众望。诸葛亮甚为赞赏。他一再说:公琰(蒋琬字)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共同辅助)王业者也。临终时,给后主上表说: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事实证明,蒋琬没有辜负诸葛亮的爱护和重用,他继承了诸葛亮的政策和作风,成为西蜀后期的一根顶梁柱。

姜维,出身于凉州的一个低级官吏家庭。是诸葛亮一出祁山时,从曹魏营垒中得到的一个军事干才。诸葛亮在收天水郡的战斗中,与姜维直接交锋。深深感到姜维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义,又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是一个大将之才。他给蒋琬写信说: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李永南)、季常(马良)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经过考察,觉得李永南、马良这些原是不错的将领都比不上姜维,他是凉州出类拔萃的人物。诸葛亮这一次北伐尽管丢了街亭,打了败仗,但得到了姜维,他还是很高兴。诸葛亮后来放手使用姜维,并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他。姜维继诸葛亮之后,掌管了军队,成为与蒋琬并立的西蜀的另一根顶梁柱。

诸葛亮在荐贤用能的同时,对于那些不称职的人不断加以调任或罢官,特别对那些造谣惑众,弄虚作假,为了争夺名位,不择手段的人如李平、廖立等,毫不留情地罢官,削职为民。正是诸葛亮这种唯才是举、任人唯贤的作风,才使得西蜀政权政风和煦,上下肃然。

现在,有学者批评诸葛亮不重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从而导致他死后后继无人,成为西蜀政权迅速灭亡的一大重要原因。其实,这哪里是诸葛亮的初衷和过错。诸葛亮出山之后出将入相,仅仅短短的二十七年。在这短短的二十七年中,他外结孙权,内平南中,北拒曹魏,六出祁山,立法施度,整理戎旅,事无巨细,悉以躬亲,根本没有时间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拔人才和培养人才。能在戎马倥偬中荐贤任能,已是难能可贵,切不可吹毛求疵,苛求古人。

综上所述,今天各级领导者如能用诸葛亮的智慧来武装自己,以诸葛亮为人为政的精神风范来鞭策自己,同时结合党中央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那么我们的政治就会极大清明,政风就会极大清新,整个社会风气也会极大好转。

(陈晓阳,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1964年5月生,汉族,包头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国学中的管理思想,出版专着《国学管理思想专题研究》一部,发表论文十几篇。)

参考文献

[1]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2]三国志蜀志董和传

[3]三国志蜀志姜维传

[4]三国志蜀志邓芝传

[5]三国志蜀志费祎传(注引《祎别传》)

[6]三国志蜀志李严传

[7]三国志蜀志廖立传

[8]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注引《蜀记》)

[9]三国志蜀志张裔传

[10]诸葛亮。称姚仙教。诸葛亮集:31

[11]三国志蜀志庞统传

[12]三国志蜀志蒋琬传

[13]又与张裔蒋琬书。诸葛亮集:22

[14]与张裔蒋琬书。诸葛亮集:21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转载自网络,图文仅供行业学习交流使用,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其原创性及文章内容中图文的真实性、完整性等未经本站核实,仅供读者参考。
核心内容:诸葛亮 | 类别:食品
好妞妞微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