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食品饮料代理 > 月饼 > 月饼资讯 > 月饼品牌排行 > 杏花楼月饼

杏花楼月饼

来源:月饼 月饼资讯 | 2015/7/10 18:02:44 By 贺小坏 阅读(1488)

品牌崛起于20世纪初,独特的配方,精湛的工艺,品牌走俏。上海杏花楼(集团)有限公司,是以餐饮、酒店和食品加工业为主的大型企业集团,汇集了中华美食之精华。特色饭店和老字号酒楼有南新雅华美达大酒店、杏花楼、新雅粤菜馆、扬州饭店、沈大成、香满楼、德兴面馆、燕云楼、洪长兴、老正兴、功德林、老半斋、德大西菜社等二十余户。

杏花楼月饼登陆上海近百年,其传统的豆沙、莲芸、椰蓉、五仁已成为“四大金刚”。

杏花楼最有名的豆沙必用海门的特级大红袍,莲芸一律用湖南通心湘莲,椰蓉来自海南的特级椰丝,五仁中的榄仁来自广东西山,杏仁来自新疆北山,核桃则用云南头箩核桃,其用料十分考究。精细的制作工艺,是杏花楼月饼成功的最大奥秘。经过几代人近百年的积累,杏花楼月饼的独特配方已成为经典品牌资产。 杏花楼月饼在秉承中秋古韵的同时,根据市民生活的需要,不断创新登高。聘请全国唯一的月饼高级技师陈明信精心制作的上等鱼翅鲍鱼月饼,用茅台酒提香,颗粒清晰,层次分明,满足了高档需求。

历史简介:

杏花楼创办于1851年。据1948年申报曾登广告庆祝杏花楼创办97周年纪念,发行优待礼券。另据市图书馆保存照片、资料查实杏花楼确实于1851年创办。原名“探花楼”,创建者是一名“胜仔”的广东人,当时只开一开间门面的夜宵店,卖的是广东甜品和粥类。虽是小本经营,但生意不错。后来,福州路成了较繁华的马路,这是有叫洪吉如、陈胜芳的广东人盘进了小店。在民国初期,扩建成一座老式楼房,门面好似“银楼”,颇具广东风味。当时广东人来沪经营的工商业者日益增多,客店货栈大量开设,探花店当时的经理姓“欧”,他本身也不是生意人,做了一段时间,因要扩大经营,大家就推荐该店善制粤菜的当家名厨师李金海为经理。李上任后雄心勃勃,见供应小吃已不能适应商业上的交际应酬需要,提出增加筵席等业务。为此,李金海招股集资成立“探花楼股份有限公司”.1927年,把原址翻建成七开间门面,钢骨水泥结构的四层楼大饭店。铺面设有小吃餐厅,还有外卖柜台,供应广东土特产。二楼、三楼专营酒菜筵席,大小餐厅有五间。四楼专门修建了“船厅”,悬挂名人字画,室内根据当时国民党上海市长吴铁城喜爱的全套红木家具摆设布置,并专门到景德镇定制一些仿古彩釉瓷品,把餐厅装潢得古色古香,分外雅静,专为巨商富豪、达官贵人服务。从此,杏花楼吸引了大批工商界、军政界人士,名声大振,生意兴隆,声誉日高。除供应正宗粤菜,还兼营欧美大菜。

说起“杏花楼”店名的来历,也有一说。刚开业的探花楼生意虽好,名气不大。有位中学任教的苏君(苏宝华),他既是该店的老顾客,有是饭店经营者的老朋友。此人向经理建议:扩建后,生意好,还应该起个雅号。老板听后正合心意,便请苏君发表意见。这位苏先生便以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边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好,牧童遥指杏花村。”为据,建议取用“杏花”,老板听后很高兴,觉得此名既雅又响亮,于是就将“探花楼”改为“杏花楼”.

1930年,清朝末科榜眼朱汝珍(广东人)还特地为杏花楼书写招牌。字体清秀,挂在底楼店堂正中,这块招牌历尽风波至尽犹存。“杏花楼”招牌写于“庚午孟冬”,落款“朱汝珍印”和“甲辰榜眼”二枚印章。

说起朱汝珍还有一讲呢。朱汝珍在科举时名列榜首,可到发榜时,却变成榜眼了,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朱犯了“二忌”.一是,姓“朱”,同明朝有“联系”,当时又有复“明”势力抬头,这是一忌;其次,朱是广东人,二广地区闹市太多又不太平,又“联系”上了,就这样被清朝廷将榜首榜眼给调换了。

翻建后,杏花楼店名虽改,但仍保留着原店的一些字画。较典型一幅约一公尺六十见方的木刻画,叫“探花图”,描绘着状元探花,有栩栩如生的榜眼三及骑马探花的情景。木刻画二侧一幅对联“长剑以杯酒,高楼万里深。”当时刚开业,社会名流也纷纷来贺喜,章太炎赠上一幅对联“密汁能消公路渴,河鱼为解巨君愁”,横批是给杏花楼起点名的苏宝华赠“婆娑尊俎”,还有国民党元老于任佑赠对联写为“诗传画意王摩诘,船载书声米舍人。”等……那时这些字画都分别装饰在大堂、店堂和楼梯口,直到“文革”前仍保留着,却遭受“文革”的冲击,被作四旧而砸掉。

到三十年代,杏花楼生意兴隆,李金海要大展宏图,又在现在的湖北路、汉口路口开设了“杏花楼”作为分店,当时的杏花楼是三开的门面的楼房,起先生意不错,后来由于各种原因就盘出去了。

当时的杏花楼名气愈来愈响。为了扩大影响在门面上也做足了广告,外墙面用水泥圆边雕琢图案,内用木料做字,朱红大漆涂写“巧制欧美大菜,专办中国筵席”.每层屋檐下用黑玻璃金字标明酒楼的特色和经营范围:底楼悬挂大汉全席,挂炉猪、鸭、海鲜炒卖、随意小吃、广东云吞、包办筵席、欧美大菜。二楼悬挂:龙凤礼饼、精制饼干、时令名点、四时鲜果、罐头食品、中西美酒、两洋海鲜。三楼的招牌是:本楼内设华丽礼堂,专办结婚宴会、精制喜糕寿桃、官礼珍品、一应俱全。酒家的经营项目特点等,顾客在马路上就一目了然。

在三、四十年代是杏花楼生意最兴旺时期。当时最出名的是粤菜和粽子、腊味、龙凤礼饼等。月饼的名气还不大,当时任国民党上海市市长吴铁城偏爱食杏花楼的粤菜,他本人也是广东人,成了杏花楼的常客。凡是吴要请客设宴都非放在杏花楼不可,吴当时宴请的都是政界要人、社会名流,当时来过杏花楼的有:李宗仁、汪精卫、孙科、陈公博、黄金荣、杜月笙、朱介华(教育部长)、黄宠惠(外交部长)和市府秘书长俞鸿钧、银行家陈先甫等也是杏花楼的常客。吴铁城来杏花楼都要设在四楼“船厅”.到后来的汤恩伯,在杏花楼设宴都在四楼。老板还扩大经营范围,外出上门烧菜、服务、送菜和后来的公司菜。抗战期间,一大批日本洋行的职员的饭几乎全包在杏花楼,有三菱公司、东桥洋行等。

讲起杏花楼的月饼,现在家喻户晓了。但在二十年代,杏花楼开始制作月饼时并无名气。当时上海的广式月饼比较有名的是冠生园、陶陶酒家。杏花楼经理李金海瞄准最出名的陶陶酒家月饼,陶陶酒家座落在四川北路,那时杏花楼的月饼销路不好,李金海一方面加紧研究工艺、提高质量,另一方面在陶陶酒家对面临时租了一间门面,挑彩旗,请吹打乐的,聘漂亮的小姐来同陶陶酒家唱对台戏。第一年以失败结束,第二年重整旗鼓,提高质量,精工细作,继续唱对台戏,如此杏花楼月饼终于一炮打响。以后杏花楼月饼不断改进工艺,从选料到加工都独具一格,在市民心中树起了牌子。杏花楼月饼用料讲究,外形美观,色泽金黄,油水充足,皮薄馅丰,松酥可口。月饼的花色也多,有:莲蓉、椰蓉、香肠、百果、豆蓉、麻蓉、豆沙、嫦娥奔月、凤凰贡月、双龙盘月、三潭印月、月宫宝盒等。杏花楼月饼从此在上海名声大噪,成为中秋必备上等礼品。 解放以后,杏花楼几经装修改造,使楼由原来的四层变成现在的五层。一次可摆上百桌酒席,上千人可同时就餐,设有精致包房,装又中央空调,设备更加完善,装潢也讲究。由于菜肴选料精细、滋味鲜美、清淡可口,体现出浓郁的广东风味,深受中外顾客的好评。上海的第一任市长陈毅曾来杏花楼就餐,美国参议员爱德华-肯尼迪一家也来过。港、澳、台胞、海外华人回到大陆,专程寻找杏花楼吃饭。现杏花楼着名的菜肴有:明炉叉烧、西施虾仁、蚝油滑牛肉、穗香滑鱼腐、油浸长林鲳和以蛇为主的蛇宴、蛇羹等…… 前市长汪道涵来店就餐后就留下“群贤毕至”的字墨。 杏花楼在漫长的一百四十年的历史中,职工虽然更换了几代人,但传统特色仍代代相传,他们十分珍惜这块金字招牌,并将继续不断努力为我国的饮食事业多作贡献。

组织革命大事记

据上海市图书馆《申报》查实杏花楼创始于1851年。杏花楼的创始者,据说是一个名叫“胜仔”的广东人。关于他个人的背景材料,现在已无从详知,杏花楼起初主营广东甜品和粥类,开在原上海市虹口区叫“生昌号番菜馆”;至1883年9月28日迁址到今天的上海市福州路(俗称“四马路”),更名“杏花楼”(摘自《申报》第3758期)。民国初期,杏花楼扩建成一座老式楼房,翻建后的外貌像一座“银楼”,有颇浓的广东“旺铺”店面特色,给人以年代悠久、根基扎实的厚重之感。扩建后的杏花楼生意兴旺。1927年,当年杏花楼的员工一致推举名厨李金海为掌门人,他的上任是杏花楼发展史上可称为决定性的转折。李金海一上任便雄心勃勃招资集股成立了“杏花酒楼昇记股份有限公司”,并翻建成七开间门面、四层楼大饭店,专营正宗粤菜。他在一楼铺面设小吃餐厅,专门供应广东特色小吃,还有意设置外卖柜台,供应广东土特产;二楼、三楼专营酒菜筵席,大小不同的餐厅分割为五间,以满足不同的用途;最高的四楼则修建成“船厅”,悬挂名人字画,并注意采光照明和空间的宽敞,走进去就令人有舒展舒适之感,室内又根据当时国民党上海市长吴铁城的喜爱,用全套红木家具摆设布置,还专门到江西景德镇定制了一批仿古彩釉瓷品,把偌大一个餐厅装潢得古色古香,高贵优雅。这种用突出传统优势来吻合时尚的经营思想,以及精明扎实而又不乏职业想象力与创造性的经营手段,可谓是真正为杏花楼找到了准确的定位。它成为既以广东菜肴着称、又是显示地位和身份。两者合二为一的一个场所,吸引了许多巨商富豪、达官贵人。除了供应本身就稍许带点外国烹饪风格的粤菜,并强调其正宗外,又兼营“欧美大菜”,并也突出其“正宗”.这样,自然就招来了一批批的工商界、军政界人士。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李金海把“杏花楼”搞得红红火火,那时是杏花楼的全盛时期,杏花楼也因此而名声大振。

1928年李金海以商人特有的眼光和独特的视角,捕捉到月饼这个极具人文习俗的食品,他带领梁楠、李日朗、黄开、陈培兴等名师,以前店后工场的形式开始了杏花楼广式月饼的制作和销售。1930年时杏花楼生产的月饼就具有外型美观,色泽金黄,油水充足,皮薄馅丰、松软可口的鲜明特色。

杏花楼月饼不仅优质其内,还金玉其外。李金海意识到在上海这样一个大都市里,光是月饼质量高而包装不好仍不能在竞争中取胜,1933年特聘请上海着名国画家杭樨英设计绘画了一幅中秋尝月的图画,还配有“借问月饼谁家好,牧童遥指杏花楼”的诗句。接着,采用硬板纸制成印有“嫦娥奔月”的彩色国画的饼盒,这种质地挺、硬的盒装月饼一上市非常惹人喜爱,从此杏花楼月饼名声更为广泛地流传于民间,每到中秋节,顾客便纷纷购买杏花楼月饼。

解放后,杏花楼月饼经历了一段在计划经济模式中风风雨雨的发展过程,令人欣慰的是:月饼名气依旧越做越大。1950年,当时市烟糖公司推出月饼三统一的规定,即:价格、原料、规格三统一,这样沪上月饼如出一辙,没有特色,为了不失传统特色,杏花楼据理力争,要求维护月饼用料讲究的特有品质,并体现优质优价,终于得到有关部门的认可,并鼓励发扬特色。于是,在用料上给杏花楼开出特许配给证。杏花楼当时在沪上第一个采用富强粉做饼皮,使饼皮搓好后一色白、二有筋头,加上工艺独特,显然在皮软度、皮色上更胜一筹。到了1956年,杏花楼经历了公私合营,在经营体制上与上海几乎所有的私营工商企业一样,在几年之中跨进了社会主义。同时,杏花楼在月饼制作过程中,不断追求,又创新了上品伍仁果料月饼,用料实、颗粒清晰,加上用最好的山西汾酒和玫瑰糖,分外喷香,品尝后回味无穷,杏花楼还根据上海人的喜好,不断提高豆沙月饼的质量。这样杏花楼月饼显然与众不同,特色鲜明,月饼名气更为广泛地流传于民间。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在扫除一切“四旧”的破坏中,杏花楼月饼同样没有幸免,“嫦娥奔月”被销毁,连月饼印模具通通烧毁,所幸的是杏花楼人的精神不灭,他们把月饼配方偷偷地保存起来。

1969年,市里有关领导认为月饼是中国传统食品,可以恢复,于是杏花楼恢复月饼生产。经过霜打雨淋,杏花楼人就象宝贝失而复得,分外珍惜。他们重新整理配方,添置工具,升火开炉,使当时制作的月饼饼型完整,纹饰清晰,皮薄馅丰,香甜适口,一上市就供不应求,于是马上招兵买马,加班加点。因此,即使在“文革”期间,杏花楼月饼依然质量领先同行,火爆申城。由此可见,当时人们虽然处在极度的压抑中,但那渴望祥和和团聚生活的愿望是十分的强烈。

1978年粉碎“四人帮”后,杏花楼也迎来了她的春天。一方面,为了缓和供求矛盾,月饼开始凭票供应;另一方面,杏花楼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继续向更高的质量台阶攀登。

1979年-1982年之间,杏花楼在月饼制作技艺上已领先同行,他们通过本公司内部技术比武,选拔高手到区公司、市公司、市烟糖、市商业局、市经委、中商部等层层评比,杏花楼的员工始终名列前茅,后被上海市经委委以重任,代表上海参加全国月饼金奖角逐。1983年杏花楼不负众望生产的豆沙、椰蓉、百果、莲蓉广式月饼首次荣获商业部优质名特产品称号。在这一年内,杏花楼进行了第一次改造并加层至五层楼。

1985年,市里有关部门批准了杏花楼独家进行月饼优质优价,免收粮票的试点。为了做好这次试点工作,使每只月饼做到货真价实,杏花楼特别在优质和特色上下功夫。在原料投放上,杏花楼独家采购议价面粉、食用油、赤豆等主要原料。这年,杏花楼生产的豆沙、奶椰、莲蓉、上等伍仁(俗称四大金刚)广式月饼被商业部授予优质产品奖。1988年杏花楼生产的蚝油肠被商业部审定批准为优质产品。1989年玫瑰豆沙包、鲜肉粽双双被商业部审定批准为优质产品金鼎奖。1993年杏花楼被国内贸易部首批认定为“中华老字号”企业称号。

到了九十年代的杏花楼进入了快速发展期,每到中秋佳节,杏花楼的月饼总是供不应求。每年初夏的七月,杏花楼月饼已“满”字高挂,早已订购一空,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杏花楼动了不少脑筋,采取了许多应急措施。每年八、九月份只能忍痛将总店的餐饮暂停,腾出空间和人力生产更多、更好的月饼。即使这样,总还是不能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在“螺丝壳里作道场”; “一年一度中秋节,杏花楼前争购忙--杏花楼月饼供求矛盾能否解决?”;“百年老店=老态龙钟?老字号,擦去伤心泪;……”杏花楼经过千呼万唤和接二连三的舆论关注下,在人民代表的提案帮助下,杏花楼终于在1994年进行了第二次大改造,由八十年代的五层楼面改造为七层楼面,重新装修后的杏花楼打扮的焕然一新。从此,杏花楼在领军人物杨培民总经理的带领下进入了第二个辉煌期。这次杏花楼的装修更加注重、更为讲究百年老店的门面和环境所应显示出来的根基与气派。七层大楼迎面铺展开来的宝石蓝玻璃幕墙上乃是末代榜眼朱汝珍题写的“杏花楼”三个大字。这在寸金之地的上海中心闹市区,杏花楼做到了在有限的面积里,采用精心装点的人工技巧而营造出一个大都市中既有职业的便利和老店的气派,同时也有每一位顾客内心深处都期待着的美妙舒适的进餐环境。

杏花楼没有被总店的装修而止步,而是采用两条腿走路,努力发展食品工业。1995年杏花楼投资1000万元在浦东金桥地区购地7000㎡新建一座现代化食品加工厂。从此杏花楼彻底摆脱了螺丝壳里做道场的艰难境地,使食品生产,尤其是月饼生产进入飞速发展轨迹。同年,杏花楼月饼荣获首批上海名牌产品和上海名牌产品五十强,1996年杏花楼又追加投资1000万元,不断改扩建,引进设施设备,使食品厂成为设置规范流畅、环境清洁美观、机械化程度达80%以上。其中进口设备占了五成。食品厂的建立与拓展,促进了月饼生产的迅速发展。1996年,首批4万盒月饼在北京订购一空。1997年杏花楼月饼在国内第一个突破亿元产值。

1997年7月9日,杏花楼深感月饼生产工艺、配方是一份重要的无形资产应加以保护,特组织国家级特级技师陈明信先生将具有七十余年历史的月饼工艺配方整理后珍藏在浦东发展银行保险箱内,这套珍贵的资料涉及独特的月饼配方工艺109个。这是杏花楼的“知识产权”,保护“祖传秘方”,珍藏配方之举标志着老字号杏花楼开始了现代商企的运作,增强了知识化、法制化的品牌经营意识。如今这套工艺配方每年都有新的积累,不断注入科技和现代内涵,使杏花楼这套月饼配方工艺更加厚重,成为历久不衰的企业经典资产。

正当企业发展进入高峰之时,1998年杏花楼毅然转制,成立了上海杏花楼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国有老字号企业改革之路的“领头羊”.公司创新机制,搞活经营,大力拓展食品领域的品牌战略,卓有成效。以“营销领跑”是杏花楼食品经营的又一亮点。1998年公司成立子公司--上海杏花楼食品营销有限公司,着手建立市内经销网络,开设杏花楼专卖店,以销售为主业和“借船出海”的经营思路,快速拓展国内市场。1999年,杏花楼月饼进军海外,首度赴美月饼被抢购一空,以后还远销至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同年,杏花楼与上海市食品研究所联手成立“上海杏花楼食品科技中心”共同研制食品保鲜等技术,使杏花楼保鲜技术向前跨进了一大步,跻身同行前列。

2001年是值得庆祝的一年,杏花楼度过了150年的历程,杏花楼在新落成的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三楼大厅举行了隆重的庆祝大会。碰巧的是在这会议大厅内,刚刚举办完上海APEC大型招待会,作为企业借租,杏花楼还是第一家。

到了2003年杏花楼已感到金桥的食品加工厂已不能满足生产的需求。杏花楼的管理者们从长计议,投资1.2亿元在闵行浦江镇购地50亩,以“FDA+DIY”设计理念并筹建具有观摩与消费者互动的国内一流大型景观式现代化食品厂,设计能力年产达2万吨食品。生产包括月饼、中西糕点、蓉沙、肉制品、面包、饼干、速冻、休闲食品等七大类。厂内建筑分别由主楼、辅楼和智能化办公研发楼三大区域组成。生产车间全程铺设电脑数控生产流水线,设有中央空调,10万级空气净化装置,采用隔音、散热、防震并设有现场质量检验监控室和电子监控设备。食品生产过程在无尘、无菌、无害和全透明的优质生产环境中运行。新厂完全以食品安全为第一考量,2005年度投入生产,当年月饼产值取得重大突破达到了3.2亿元,实现了食品发展新一轮腾飞。

2006年杏花楼荣获“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国际中餐名店”三项重量级的殊荣,这在食品行业都是绝无仅有。

2006年底,杏花楼动用3000万元资金进行了第三次装修,装修后的杏花楼以经典华丽形象、地道粤菜、正宗广式点心向人们频频传递着一种别样的港粤情怀,使每位光顾的新老顾客不仅品味到老字号历史深情、原汁原味的经典菜肴,更有融入现代、符合时代的粤菜格局和氛围。

“做强品牌,放大品牌,强势推进企业新一轮发展”规划。2008年杏花楼一步一个脚印在前进发展的进程中不断突破。今年食品连锁店首次走出上海,挺进长三角。在江苏南通、海门、太仓三地一天内同时开出7家连锁专卖店,开张首日销售额达2.8万元。有品牌内涵才会有市场效应,在这发展得淋漓尽致。2008年杏花楼餐饮分店又将首次在江苏路开业……

杏花楼“百年品牌、永续经营”的发展理念,将谱写出更加绚丽的篇章。

大事记

1851年   杏花楼创建(清朝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当时二层楼房,主营广东甜点和粥类。

1927年   杏花楼员工推荐名厨李金海当经理,在杏花楼发展史上可称为决定性的转折,他招股成立了股份制,并将店面扩建成七开间门面、钢筋水泥结构的四层楼饭店,在当时很气派,很显实力。

1928年   杏花楼开始制作广式月饼。

1930年   杏花楼请清朝末科榜眼朱汝珍提写店招“杏花楼”三字,并做成七尺许长、三尺许宽的红木匾额,上写“庚午孟冬”,落款是“朱汝珍”和“甲辰榜眼”两枚印章,这块招牌历时风波至今仍悬挂在杏花楼大厅正门口。

1933年   杏花楼特请上海着名国画家杭樨英专门为杏花楼绘制了一幅具有浓郁民族气息的重彩国画“中秋明月,嫦娥奔月”图案,并配以“借问月饼哪家好,牧童遥指杏花楼”的诗句,寓意入画,耐人寻味,此画沿用至今。

1930-1940年   杏花楼有一幅五尺见方的木刻作品,名曰“探花图”,描绘的是状元、榜眼、探花及第三人骑马赏花的情景;木刻两侧配一副对联“长剑一杯酒,高楼万里深”;还请大名鼎鼎的章太炎赠上一副对联“蜜汁能消公路渴,河鱼为解巨君愁”,横批是苏宝华先生提“婆娑尊俎”四字;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也赠“诗传画意王摩诘,船载书声米舍人”。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是杏花楼的全盛时期,这时一楼设小吃餐厅专门供应广东特色小吃,并设外卖专柜供应广东特产;二、三楼专营酒菜筵席;最高的四楼为“船厅”,船厅是根据当时国民党上海市市长吴铁城的喜爱,用全套红木家具摆设布置的,装潢格局古色古香,高贵优雅,吸引了一批批的工商界、军政界人士,当时的吴铁城是杏花楼的常客,还有李宗仁、汪精卫、孙科、陈公博、黄金荣、杜月笙等,解放后仍有不乏特别的宾客迎门,解放后的上海第一任市长陈毅曾假座于此设宴待客。三、四十年代杏花楼最为出名的是粤菜、粽子、腊味、龙凤饼等。

1995年3月28日   杏花楼总店装修开业。

1995年   杏花楼在浦东金桥地区购地建厂,共投资1000万元,建成占地7.7亩的食品加工厂,当年月饼产值达5400万元。

1996年   杏花楼餐饮被国内贸易部评为“国家特级酒家”

1996年   杏花楼4万盒月饼首次进京,一炮打响,创下了销量1800吨,产值8600万元的历史新高。

1997年   杏花楼月饼配方珍藏浦发银行保险箱

1997年   杏花楼营销公司成立,建立了分布全市的经销网络,当年总销量2600吨,产值首次超亿元,达1.26亿元。

1998年   杏花楼改制成上海杏花楼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1998年2月26日   杏花楼商标被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评定为“上海市着名商标”

1999年   杏花楼广式月饼被上海市品牌产品推荐委员会推荐为上海名牌产品

1999 年   杏花楼3万盒月饼首次空运美国,出口海外。 1999年   杏花楼与市食品研究所联手成立“上海杏花楼食品科技中心” ,脱身低层次产品拼杀,提高了月饼保鲜技术,使月饼保存期由10天提升到30天。

2001年   杏花楼建店150周年纪念活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APEC会场

2002年   上海市杏花楼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杏花楼食品餐饮股份有限公司

2002年   杏花楼食品获得了ISO9001︰2000质量体系认证

2003年   杏花楼食品获得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

2003年11月28日   杏花楼又投资1.2亿元,在闵行区浦江镇购地3万平方米,建成国内规模超大、设备先进、自动化程度高的现代智能型工厂。

2005年7月8日   浦江镇上海杏花楼食品有限公司建成投产(月饼生产开炉仪式)当年产值达3.2亿元。

2006年4月6日   杏花楼在国际会议中心成功承办“2006中国月饼峰高层论坛”主题:“文化·技术·发展”

2006年7月11日   杏花楼举办“创意上海”杏花楼月饼包装设计大赛

2006年9月   杏花楼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2006年9月   杏花楼生产的月饼被国家质量监督检疫总局评为“中国名牌产品”

2006年10月   杏花楼餐饮被世界中国烹饪联合会评定为“国际中餐名店”

2007年   杏花楼再次被国家商务部认定为上海第一批“中华老字号”的企业

2007年5月21日   杏花楼总店又焕然一新,重新装修复业。

2007年   在上海杏花楼食品有限公司内建立杏花楼店史馆

2007年6月   杏花楼广式月饼被上海市人民政府评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8年4月18日   杏花楼专卖店长三角南通分公司成立(目前已有30家连锁专卖店)

2008年8月28日   杏花楼成功协办“2008中国月饼文化节”

2008年12月28日   杏花楼餐饮江苏路食尚店开业。 如今随着企业向食品工业的发展,2008年食品厂进行了加层扩建。

店招由来

步入福州路上翻建一新的“杏花楼”,除了新颖的设计、考究的装潢、现代的设施外,还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底层大堂中央悬挂的用红木镶制、镏金的“杏花楼”匾额店招牌,这三个字清秀玉立,上款“庚牛孟冬”,落款“朱汝珍印”加上“甲辰榜眼”印章。

杏花楼原为始创于1851年的“探花楼”.“探花楼”由于生意兴隆,当时的店老板招股集资将原址翻建成七开间门面四层楼钢筋水泥的大酒楼。翻建后酒楼生意火爆,名气却不大,当时店经理的好友,一位在中学任教的苏宝华先生就向该店老板建议,以唐代诗人杜牧“杏花村”诗句为由,取名“杏花楼”.老板听了很高兴,于是就将店名改为杏花楼。并再三恳求朱汝珍写了招牌。长二米高八十厘米的红木匾招牌历尽七十年的风风雨雨至今保存完好。

“杏花楼”店招牌是清朝末科榜眼朱汝珍特意为该店书写。这是朱汝珍留存为数不多的墨迹中的一块。这也是朱汝珍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书写店招。

这块店招牌也可谓历尽风险,能躲过文革的浩劫也真多亏杏花楼的员工的全力保护。文革初期,“扫四旧”、砸烂“封资修”的狂潮中,这块由清代榜眼书写的匾自然成了“残渣余孽”.为了保全这块招牌,杏花楼的干部员工听说“红卫兵”要给杏花楼重起革命的店名、要砸掉这块店招牌。于是由当时杏花楼的经理梁树成赶紧给起了个革命的店名―“红心饭店”.连夜叫人做了块“红心饭店”的招牌,这招牌略大于“杏花楼”招牌,覆盖在上面。果然“红卫兵”来了看到店名已改,“杏花楼”招牌不见了也就算了。这块匾就躲过了灭顶之灾,得以保全。

现在已定居美国的朱汝珍后代几乎年年都要趁探亲观光时来杏花楼,看看这块自己祖辈的手迹。当他们看到至今仍保存完好,杏花楼发展如此之快感到欣慰。

一枚百年老店的股票

爱好收藏中国老股票十多年了,在我的众多的老股票收藏品中,特别钟爱上海杏花楼的那枚股票。因为这枚股票的年代不算早,虽非清朝或民国早期的股票,但由于它是上海滩着名的百年老店和名店杏花楼的股票,流传下来极少。至今杏花楼的老股票,在全国老股票收藏圈中,十多年来仅出现此一枚,颇为珍贵。上述这点,使我对他情有独钟,宝贝有加。独乐之不如众乐之,今提供该股票的照片一枚,看一下它的庐山真面貌。这枚1947年发行的上海杏花楼升纪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即杏花楼股票)设计精湛,印刷精美,刷色为红中带紫,看起来典雅庄重,极具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这样漂亮的股票在老股票中不多见。该股票由上海新中国印刷公司代印,其尺寸26.5cm×32cm.

说起杏花楼,在上海滩,那可是家喻户晓的一家百年老店和名店。杏花楼由广东人徐阿润在1851年创办的,时值清代中叶,原名杏花楼。后几经易主,店名改为风雅好听的杏花楼。到了民国初期,该店生意越做越大,为扩大再营业,当时的杏花楼店主李景海决定和他人合资成立股份有限公司。并在福州路343号建造一座二层楼房,作为新店面开张营业。1927年又将该店重新翻建成七开间门面四层楼的大酒店。建成后楼上楼下可容纳酒席百余桌,成为当时上海滩最着名,也是最大的官广帮菜馆酒楼。由清末榜眼,大书法家朱汝珍书写杏花楼的大招牌,使该店的知名度更上一层楼。杏花楼从1928年开始制作月饼,近八十年来盛名不衰。

我想,我们在欣赏这枚杏花楼的股票的同时,再去福州路看看今天的这家经久不衰,焕发青春的百年老店杏花楼,会更使我们深知创业的艰辛,守业的不易。

最后再说几句,关于杏花楼的创始人,也有的资料中认为是广东籍的洪吉如、陈腾芳所创办的,时在1857年。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转载自网络,图文仅供行业学习交流使用,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其原创性及文章内容中图文的真实性、完整性等未经本站核实,仅供读者参考。
信息分类:月饼品牌排行 | 核心内容:杏花楼月饼
好妞妞微官网